河南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第二个阶段,按照每亩投资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截至目前,我省已建设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
与普通高标准农田相比,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有三个“高”:一是灌溉自动化程度高,普遍采用滴灌或喷灌,节水高效;二是排涝标准高,渠道普遍硬化,既利于灌溉,也利于排涝;三是信息化程度高,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农民种粮更轻松,国家粮食安全也更有保障。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分类分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质,新建高标准农田756万亩,打造50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打造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0万亩。
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放松,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关键。高标准农田要体现出“高”,基础设施要好、防灾减灾能力要强、便于机械化操作,科技含量要高、自动化程度要高,让从事农业变得更轻松,实现粮食产量高、农民种粮综合效益高。
相信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加快,粮食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河南省农业的抗逆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河南粮食核心区的整体水平也将进一步提高,中国人的饭碗将装上更多优质河南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