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浇地真是太方便了,出水口安到田间地头,再也不用拉长长的电线和水龙带了,一推电闸就能浇地。”日前,在东明县刘楼镇西营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村民李辰义看着建设好的农田设施高兴不已,他说,由于去年雨水大,道路泥泞,车开不到地边,地里的玉米都是村民一袋袋从泥窝里扛出来的,现在政府把路修到了地头,真是方便了村民农收农种。
在东明县马头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记者看到,农田设施配套建设基本完成,硬化道路两旁,统一栽植了泡桐、海棠、紫叶李、大叶女贞等经济林和绿化树,即改善了田间气候又美化了乡村环境。
“这里过去是黄沙漫天的半荒芜土地,群众种植只向面积要粮食,单产比较低,亩产小麦200-300公斤左右。”东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崔建标告诉记者,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在夏大豆千亩方中,经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实打验收,亩产达到了353.45公斤,“打破了黄淮夏大豆高产纪录,每亩大豆产量增产近100公斤,农民每亩增收400余元。”崔建标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2021年是秋涝严重的一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发挥了巨大作用,经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项目区玉米进行实打,亩产达到了877.3公斤的高产水平。
东明县农业农村局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9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5万亩,2020年完成9万亩。2021年完成10万亩,财政总投入1.5亿元,涉及农业主产区8个乡镇,建设高校节水面积3.05万亩,机井工程1046眼,道路57.45千米,清淤26.73千米,渠系建筑物200座,植树工程34018株,节水工程442.06千米,电力工程地埋电缆33.77千米,低压架空线167.8千米,配套变压器86台。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以来,东明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农田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完善,井泉配套、排灌设施完善。项目区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真正做到了把“粮田”变成“良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到15%左右,每亩节约生产成本约280元。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东明县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城镇化发展,实现耕地高效利用、科学管理,保障农民增收,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涉及部门多、资金量大,东明县委、县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县农业农村局认真落实工作职责,把质量监管放在首要位置,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各项目乡镇、发改、财政等部门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要求,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了建设项目政策支持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监督管理到位,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把好材料、施工、隐蔽工程等关口,对项目隐蔽工程施工建设实行旁站制。三是督促监理施工单位要组织好精干的施工队伍,加班加点严格按规范施工,保证工程项目高效、协调、安全运转。坚决防止工程项目转包分包、工程管理流于形式、工程施工偷工减料等现象。四是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明确责任主体,确保责权统一,强化对监理单位的监督,督促其履职尽责,依法依程序严格项目管理。五是按照上级要求完成项目立项批复、勘察设计、招投标方案报批、工程公开招投标、监理采购、组织实施、竣工验收、审计结算等系列事项,认真搞好农田建设工作,为“粮田”变“良田”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综合效益显著,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来源: 菏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