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水稻种植多年,今年,洞阳镇南园村种粮大户雷节辉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隔壁村承包660亩农田。
为何要跨村种粮?吸引他的是一片高标准农田。“小田变大田,方便机械操作,要省很多人工。”站在洞阳镇洞阳村田埂边,望着昔日高低不平的“巴掌田”变成了成方连片的“高产田”,雷节辉显得信心满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2022年浏阳市新建高标准农田任务为3.83万亩,总投资6323万元,涉及8个乡镇33个村,于去年10月下旬启动建设。“截至目前,项目已进入完工冲刺阶段,整体进度达到95%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在4月15日前完成收尾工作,助力春耕生产。
“粮田”变良田 预计亩产增加上百斤
4月11日,在洞阳镇洞阳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田间机器声轰鸣,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渠道硬化等扫尾工作。平整后的农田成方连片、新建的灌排渠道交错有致。“目前在场施工人员有60多人,正朝着4月中旬完工的目标奋进。”项目施工负责人何利泉说。
“原来的田块高低不平,灌溉排水都很不方便,增加了农业生产难度和成本,影响了种植效益。”洞阳村村委会委员苏定介绍,为了让“粮田”变良田,去年村上统一流转了660亩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修建等工程,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高标准农田,指的是在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建设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适应的农田,具有“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特点。
建好高产田,引得凤凰来。雷节辉是南园村种粮大户,种粮面积1000余亩,前不久被评为2022年浏阳市先进种粮大户,这次被洞阳村“请”来打造全程机械化种粮的示范标杆,“高标准农田搞好了,我们这些种粮户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每亩增产百把斤没问题!”
启动投融资创新试点 亩均投资超3000元
春光明媚,在沙市镇河背村种粮大户邓见加的水田中,插秧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株株绿油油的秧苗从插秧机苗盘上依次滑落,整齐有序地插入水田。
今年,我市启动创新投融资高标准农田试点建设1.5万亩,涉及13个村,总投资5254万元,先行建设沙市镇河背村和北盛镇亚洲湖村2762亩核心区。据介绍,该项目投资方式采取“投资人+EPC”模式,将亩均投资标准提高到3000元以上。
“项目从2月20日开工以来,我们抢晴天、战雨天,目前建设进度已达到90%。”承建方浏发集团旗下的五环公司经理助理彭宇铭介绍,除了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机耕道修建等工程外,还增加了智慧农业系统,包括可实现远程操作的智慧灌溉系统、虫情监测系统等,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奠定坚实基础。
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以来,浏阳市累计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19.12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69.29万亩。
2023年起,我市将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建设。“今年的4.32万亩将全部采取投融资创新模式,除已经开工建设的1.5万亩外,还有2.82万亩正在进行立项踏勘。”上述负责人介绍,预计到2030年将提质建设高标准农田25.94万亩,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进一步端稳自己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