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西华县西夏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微风吹过,麦浪翻滚,赏心悦目的景色酝酿着丰收的希望和喜悦。
伴随着“嗡嗡嗡”的轰鸣声,种粮大户张彦科看着6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进行飞防作业时,高兴地说:“这次县政府免费开展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真是一项民生工程,给我们种粮大户解决了大难题!”
西华县地处豫东平原、黄泛区腹地,总人口97万人,县域面积11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万亩。作为中原粮食生产核心区,西华县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8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70万吨以上。近年来,西华县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截至目前,西华县投入各类资金16.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08万亩,2023年正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7.5万亩,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近日,记者就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采访了周口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华县委书记田林。
藏粮于地粮食丰收底气足
田林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抓手。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寸寸良田寸寸金,要护好“命根子”。
近年来,西华县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出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西华县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示范带动”的原则,科学规划、整体推进、连片实施,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达到预期效果,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推动西华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田林说,西华县7.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总投资3亿元,涉及西夏镇、迟营镇、大王庄乡、黄桥乡等四个乡镇。按照亩均超过4000元的投资标准和“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的“六化”要求,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设计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竣工验收、统一上图入库,坚持质量、数量和生态并举,实行田、土、路、林、电、技、管、气综合配套,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技术集成、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如何实现良田能良用,确保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西华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科技创新上也下足了功夫。除常见的成片连方、沟渠相连,该项目改变灌溉模式,充分利用地表水,保证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同时采用新的科技手段,用智慧农业数字大平台,配套了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监测等科技设施,把信息汇总到农业智慧平台上,以数字可视化的形式为农机、农技、农艺管理团队做病虫害防治决策提供精确数据支撑,科学指导农民种粮,保证粮食稳产增产。
西华县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灌溉保证率达9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平均提高100kg/亩以上,可显著提升粮食产能。
藏粮于技做到良田良用
田林说,耕地有限,科技无限。只有用好科技这把利器,才能真正让科技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为打造藏粮于技高地,西华县借助院县合作,助推农业提质增效。先后与河南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农业专家为西华农业把脉会诊,引进、繁育、推广适合当地种植的好品种,做强西华种子“芯片”,做到种源自主可控,确保粮食安全。
西华县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大力推广农业集成新技术,积极落实减肥、减药新方针,重点推广优质小麦品种、配方施肥、种子包衣、“一喷三防”等绿色成熟防控技术,进一步扩大精量播种、水肥一体化、干播湿出、玉米密植等种植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到良种良法相配套、农机农艺相融合,优质高效同步实现,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为了做到良田良用,西华县健全了农机推广体系,建成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科技培训、信息服务、农业监测于一体的农技推广区域站。通过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加强农民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种田水平;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依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建管并重打造优质长效工程
田林说,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工程质量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命线、高压线。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西华县成立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挂帅抓统筹,专班推进抓落实,压实责任强推进,清单管理抓节点,集全县之力实施项目建设,构建了高效推进的工作闭环。
西华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按照“六统一”的要求,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由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设计、监理等单位联合组成工程督查组,对照施工设计、质量标准和工艺流程,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采取施工单位送检、建设单位与检测单位抽检的方式,对施工材料进行检测,确保工程用料全面达标。由乡镇干部、党员代表和农民代表联合组建质量监督组,全过程参与项目施工,确保项目工程质量。设立永久性标识牌,实行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监理单位、项目所在乡镇、项目所在村委、群众代表“六签字”,对工程质量终身追责,确保建成示范工程、优质工程。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