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设农田生态基础设施
主要解决由于缺少生态化元素造成的田间生态退化问题。一是建设生态排水沟。传统的农田排水沟缺乏对生态因素的考量,直接影响流域内生态系统健康及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生态排水沟不仅可以及时除涝排渍,而且作为农田污染物与河湖受纳水体间的连接带,通过沟内土壤吸附、植物吸收及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其可以吸附、吸收、降解农田排水中所携带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此外,排水沟还具有较大的景观开发潜力。二是建设生态田埂。水稻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稻田生态系统包括稻田与非稻田生境两个部分。害虫及其天敌寻求替代寄主或补充营养以及在空间上逃避不良环境条件的非稻田生境是害虫天敌的主要避难场所。稻田田埂是最普遍的非作物生境,在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是稻田生态控制的重要技术措施。山区梯田生物固梗较普通田埂能够更好地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单位土地生物生产能力和经济生产能力,能够增加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稳定性。
2.建设农田水循环系统
一方面,农业耕作中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造成氮、磷和农药残留物随着农田排水和雨水进入河流、湖泊等水环境中,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另一方面,南方农田中的水塘具有蓄洪抗旱、拦污去垢、“生态岛屿”等生态功能。充分利用水塘沟渠元素构建的农田水循环系统既能发挥农田生态功能,又能节约水资源。在太湖、洱海保护治理等区域性生态战略实施中需要控制农田排水等外界水体的进入量。
3.提升耕地内在质量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四川省和湖北省都将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绿肥种植、有机肥替代化肥、治理修复等耕地质量提升举措写进绿色农田实施方案中。2020年,云南省出台《关于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单一或综合措施覆盖面积达90%以上的,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资金投入比例不低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的10%。真金白银投入并注重配套实施相关技术,有效保障和提升了高标准农田耕地的内在质量。
4.建设田园生态景观
快速城市化进程以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给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景观、农田景观等带来较大影响。自然、半自然景观斑块被越来越多的硬质路面、建筑物等所取代,导致自然、半自然景观退化,生物栖息地质量下降,农业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降低。同时,农田还能发挥净化有毒气体、吸着粘附部分粉尘和休闲游憩等功能,其景观营造是乡村休闲旅游业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