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这项改革的目标是在保证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同时,建立多用水多花钱,少用水少花钱,不用水得补贴的机制。既不在总体上增加农民负担,又促进节约用水。具体措施为“积极推广水价改革和水权交易的成功经验,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用水计量,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
现行的农业水价标准普遍偏低,水费“不叫事”,农民浪费水的行为很难被约束,更不要说调动主动节水的积极性。
在我国,农业是第一大用水户,农业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60%以上,农业用水方式比较粗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0.7至0.8的世界先进水平。农业被视作最应节水,也是最有潜力节水的领域。
推动农业节水,除了加快工程设施建设,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创新体制机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被视作重要突破口。“通过改革,要让水价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发挥水价在节水中的杠杆作用,激发农民的节水动力。”水利部财务司司长吴文庆表示。
其实,通过价格杠杆刺激工业节水、城市生活节水的方式已经在很多地方开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可一涉及农业水价领域,问题又变得敏感起来。“实行农业‘四补贴’之后,农业生产环节大部分是‘给’,而灌溉用水是收费,一‘给’一‘收’反差比较大。”吴文庆说。一些农民意识不到水的商品属性,没有把水费作为必要的农业生产支出来对待,甚至认为灌溉用水不该收费。
在这种情况下,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困难可想而知。为此,国家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通过试点总结改革经验。据了解,试点主要围绕明晰农业水权、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等方面展开。目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已完成,为后期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奠定了基础。